暑期到了,让亲子共读成为家庭里最美的风景(附亲子共读书单)
暑假,是亲子共读的好时光。怎样的亲子共读,才能有助于家长和孩子一起携手成长,让家庭里氤氲着浓浓的书香味?怎样的亲子共读,才能持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,助力孩子不知不觉成为小书虫?怎样的亲子共读,才能促进多维度的亲子互动让家庭氛围更和谐?……尤其,在亲子关系被电子产品疏离的当下,如何用亲子共读捍卫难得的亲子共处时光,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。
要保障亲子共读的积极价值,需要在选书、营造读书环境、选择读书时间、如何分享等方面采取科学行动。
1 选书
选书跟到商场里选择其他商品一样,选对了,用得舒心,觉得物超所值;一不小心看走了眼,就会堵心。书选错了,不仅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读书目的,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。
亲子共读的目的是为了持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,同时丰富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,营造和谐、温暖、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生活氛围,让孩子在共读中健康成长。往往,家长对孩子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物,自己的心中早就有所期待,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幻想着、规划着了。这就导致平时孩子读什么书,家长会有自己先入为主的选择。还有一类家长,自己对读物不甚了解,就把选择权交给了各种亲子阅读书单,根据书单来选择。这两种选书路径,都是由家长做主的,孩子基本没有发言权。孩子在选书上没有发言权,所谓的亲子共读,就有可能变成了“捆子阅读”。若是家长选的书,孩子都没有兴趣,其结果,就会与家长的期待背道而驰,以共读的名义败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,让孩子从此厌烦、害怕读书。
既然共读书目的选择权不宜由家长把持,那就放手交给孩子吧。孩子自己选择,大概都是他们真正喜欢读的书,能读自己喜欢读的书,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了。如此,不就真正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吗?以后孩子不就成了爱读书的人吗?事情好像不是这么简单。笔者对一个年级孩子的读书调查显示,绝大多数孩子自己选择的都是趣味性或故事性强的书,也就是说,好玩,是大多数孩子读书的主要动力。这本身没有对错,只要不是低俗的读物,孩子都能通过阅读本身收获成长。不过,这也有可能带来两个问题,一是孩子年龄增长了,阅读的书籍没见变化,阅读的品质不见发展;二是孩子的阅读范围始终不变,不能发展起更宽广的阅读兴趣,视野会受到局限。
那么,亲子共读的书到底怎么选呢?孩子小的很,没有选书的能力,当然是家长来选。孩子大了些,有两种策略,一种策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有商有量地选择,还有一种是让书来选择。什么是“让书来选择”呢?家长在充分了解孩子阅读的兴趣倾向、能力的基础上,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项,鼓励孩子先翻一翻不同的书,最好是翻开的书都尝试着读上一两页或一两章,最后让孩子做出选择。为了确保孩子仍然停留在一成不变的选择上,家长可以在孩子选择的同时,为“自己”选一两本不同类别的、也适合孩子阅读的书,然后在共读过程中,用自己阅读的书“引诱”孩子。
2 环境
h亲子共读,不是有一起读书的决心和形式就够了,要让家长和孩子真正觉得一起读书是一件美妙的事情,还需要精心打造合适的阅读环境。
钱伯斯在《打造儿童阅读环境》一书中指出:“所有的读者应该都明白这样的道理: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乐趣、情绪、专心度有极大的关系。”的确,躺在床上看书很温馨,坐在沙发上阅读很轻松,坐在书桌旁阅读很认真严肃……不过,阅读环境不仅仅指有一个合适的阅读场所,还要精心设计阅读场所。
亲子共读的场所主要在家里。一个让孩子不知不觉爱上读书的环境,首先要有书,有很多书。家长要舍得花钱,让家成为一个微型图书馆。其次,书要精心摆放、排列,有条理性,给人美感,孩子要能够触手可得。第三,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打造一个独立书房,让孩子因为拥有书房而自豪,而幸福。第四,要有一个一家人一起读书的场所,精心布置,既适合静静阅读,又适合热烈讨论,比如说一张圆桌,几把专用的椅子,几盆绿植。
亲子共读也可以在图书馆的特定区域。图书馆里有书山,安静,还有很多人在读书,孩子可以受到特定环境和氛围的感染。
3 时间
如果一个家庭有固定的读书时光,那是一件自己幸福、他人羡慕的事情。
每天固定一个时间,陪孩子一起读书,这个时间就成了专属时间,共读为其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。时间长了,这个时间读书,就成为了习惯,成为了“基因记忆”。
每天固定一个时间一家人一起共读,还会给人一种深入心灵的仪式感、庄严感和成就感,这种感觉是美妙的,是令人振奋和自豪的。
4 留痕
亲子共读,通过家长的陪伴,营造温馨的读书氛围,沟通家长和孩子的心灵,不仅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,还培养了孩子健康积极的人格,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。温馨、轻松、分享,是亲子共读的关键词,共读行动本身就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美的“痕迹”。
有些家长在亲子共读时,尤其是当孩子上了小学后,总喜欢给孩子布置留痕的任务,比如一定要孩子回答家长提出的无聊问题,要孩子将家长认为有意义的句子画下来,要孩子写一写共读后的感悟等等。原本一件温馨美好的事情,却被家长的留痕要求给败坏了,给搞砸了。
并不是所有的留痕任务都是孩子不待见的,一些富有创意的留痕,会增加共读的情趣,进一步激发孩子读书的渴望。这样的创意留痕有,和孩子一起画一画共读的人物、故事,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并录下来,和孩子一起用各种方式塑造故事中的形象,如泥塑、剪纸等……将与孩子共读交流进行录音,也是一种有意思的留痕。
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,鼓励写一写书评,做一做手账,只要孩子愿意,也是不错的留痕方式。关键是不要为了留痕而留痕,留痕的目的除了让共读增值,最重要的是能更加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,而不是相反。
5 形式
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就是——既然是“共读”,当然是一起读同一本书了!
我们完全可以认为,不是读同一本书,就算不上真正的共读。读的不是同一本书,的确会带来很多问题,比如,没办法让孩子觉得手中的书值得读——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读呢,没办法判断孩子是不是用心阅读了,没办法评价书的内容是否能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,没办法就书中的话题与孩子展开讨论……但是,孩子在家读什么书,家长都要一起读,也是不现实的吧。尤其是当孩子有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生活后,家长更不需要用共读的方式来限制孩子的自由阅读了。那么,怎样把握“共读”的度呢?
孩子还小的时候,识字有限,共读形式主要是家长读,孩子听和看,根据孩子的需要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,让孩子觉得书中有无限的趣味。
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,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和简单的故事,可以让孩子读给家长听,也可以一人读一部分,也可以家长读给孩子听,加强各种形式的互动。
孩子三四年级了,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方式可以很灵活,既可以一起读,边读边聊;也可以各自分开读,再就具体话题一起交流分享。
五六年级了,共读一本书的的方式可以继续有,但也不要拘泥于读同一本书的形式,可以是时间上的共读——家庭里,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一起阅读的时间段。在这个时间段里,大家干的事就是读书,时光静好,一家人浸润书香,阅读阅美。
有的家庭假期会有出游计划。出游也是一种“共读”,共读自然风光、名胜古迹、乡情风俗。当然,如果一家人都养成带上一本书去旅游的好习惯,共读就不仅仅是限于家里的活动,更成为一个家庭的“文化”。这种家庭文化,是美好的,是影响深远的。
附共读书单: